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45岁,失业,躺平

2023-07-09 09:17:33 来源:越女事务所

‍‍‍‍‍‍

图:贺婉娟

我挺喜欢看一些FIRE实证的帖子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。

小红书和豆瓣上,挺多有FIRE想法的人,今年备受打击。

原本大家都想,“攒够100万/200万/300万”,然后靠存款利息躺平。

暮然回首——

存款利息降得溃不成军!

好家伙,原计划五年躺平。

不懈努力攒了1年后, 躺平的计划,反而延长到了七年,八年...

emmm...

恰如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里的那句台词?

“于是我们奋力向前,像逆流行进的扁舟。但又一而再地被水浪冲回,回到了过去。”

但很多FIRE帖子,依旧把存款利息当一种核心追求。

这里面的bug已经很明显。

存款问 题 在于利率 不确定性。

经济 增速低于 5% 后 ,长期 存 款 利率很可能降到 3 %以下。

利息在慢慢融化。

读者问过一个有意思的问题——

“越女,会不会有一天,我们国家存款的利息会上涨呢?

就像美国一样,随着它不断加息,存款利息也飙升到了5%?”

haha。

其实,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。

但要知道一点。

本身美元这种高息状况在自身历史上,很少见。

即使出现了,很难持续三五年。

现在关于美联储何时降息的讨论,就已经变得很高频了。

我问过几位美国金融从业者,关于美元高息,他们有一个类似的观点, 很有意思。

“美国人普遍没有存款,长年靠信用卡生活。 即便存款利息升高,不会给银行造成太多成本支出。 ”

东亚则截然不同。

“东亚人都喜欢饱和式储蓄, 积累了庞大的储蓄。

如果单 纯靠 存款 就 能活 , 长期下去,会让经济发展黄金一代的人可以躺赢,反而 不利于经济活力。”

“所以从更高层角度而言,如果经济变缓了,是更倾向于牺牲存款人的利益,来换取更多资金进入创业环节。”

从现实而言,似乎确实有这种迹象。

比如像 日本,经济发展起来,存款利息 降 下去后,就 稳定地保持着 低 水准 。

基本没大涨过。

我翻的FIRE帖子中,有不少年轻人的经历。

故事大体类似。

厌倦了职场生活,选择离开。

边打零工,做做数字游民、不结婚不生娃,躺平式生活。

这是一种生活态度。

但我年龄也不算小,又有娃啦,所以这些FIRE方法,我主要是看个新鲜。

真正给我启发的,反而是少数中年人的FIRE。

中年人普遍活成了会计师。

会精确的计算,自己失业金能领多少; 养老金 账户里 累积了多少钱。

房贷还剩多少,利息还要还多久。

子女教育、赡养父母还要多少开支,生病了保障是否足够。

以及——自己的收息资产是否足够。

尤其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。

好几位中年人做出FIRE决定的直接原因,是遇到了行业动荡。

或自身失业。

“失业”反而成了新生活的催化剂。

我那天留言区开玩笑说——

我很想发明一个45岁躺平法

其实一些零碎的灵感,就来自于类似的中年人贴子。

大家也可以逐条检阅下,看看我总结得对不对,或者有啥补充的。

所谓的45岁躺平法,到了45岁:

1)跟公司商量着,提前把自己裁了。 拿个n+1的补偿。

2)再去申请个2年的失业金。

3)买点年金险,等到了55/60岁,开始领年金险的养老金。

4)再过几年,开领国家养老金(延迟退休会是变量)

5)年轻时买的坚固的收息股or其他收息资产,每年收分红/租子。

如果 是严谨的, 想要真正躺 平,可能会需 要一定的 原始积累。

45岁或许刚刚好。

再建立确定性持续性的现金流入〜

光靠存款这种理财技巧,是远远不够的。

ps.

1个题外话。

我持有的 大量收息股,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。

水电燃气、通信网络、银行、高速...之类的。

商 业模式 是挺稳的。但问题是,产品涨价太慢了。所以我拿分红,但并不暴利。

前几天看一位FIRE实践者在葡萄牙生活的帖子。

他列举生活成本:

单身住着4、50平的房子,水电+电话上网费用,平均下来一个月要接近900元RMB。

这水电费,已经不便宜了。

但帖子下面,很多欧洲其他国家、日本的 网友留言说:

葡萄牙就是便宜啊。 我们这里电费至少得XXXX元,太贵了

。。。

作为小股东 ,看到这样的“水深火热”的生活账单,第1时间感觉—— 羡慕。

要是能买来做收息资产就好了...

这 真是一种扭曲的心态啊

标签:

上一篇:揭露福岛核废水真相 各国专家这样说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相关阅读
猜你喜欢
精彩推送
社科